卓诚资讯
资讯详情
抗静电阻燃面料的机理分析
- 分类:行业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01-22
- 访问量:27
抗静电阻燃面料的机理分析
1 抗静电阻燃面料机理耐洗性抗静电剂的分子结构由耐洗性部分和亲水抗静电部分组成
[1],用于含涤面料处理时亲水部分来源于聚醚链段,耐洗性部分来源于聚酯链段及整个聚合物的成膜。聚酯链段与涤纶分子结构相同,热处理后形成共晶,含于纤维,从而使耐洗性大大提高。分子链段愈长,相对分子质量愈大,耐洗性愈好。用于塑料制品时采用内部添加方法,只要亲水基和亲油基两部分配合适当,使得抗静电添加剂既对塑料保持一定相容性,又能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发挥抗静电效果。换句话说,这种抗静电剂的离子在树脂内部分布是不均匀的,表面浓度高,内部浓度低如图1所示。抗静电作用主要依靠分布在树脂表面的单分子层。 防紫外线布料树脂和抗静电添加剂一起固化时就像图2一样
[2],抗静电剂的亲水基都向着空气一侧排列,空气中的水分被亲水基吸附形成单分子导电层。当摩擦、洗涤等原因导致树脂表面抗静电单分子层的缺损,使抗静电性能降低时,由于树脂内部的抗静电剂分子不断向表面迁移,使表面缺损的单分子层从内部得以补充。 阻燃等级抗静电性能恢复所需的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抗静电分子在树脂中的迁移速度和抗静电剂的添加量,而抗静电剂的迁移速度又与树脂的玻璃化温度,抗静电剂与树脂的相容性及抗静电剂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有关。实际上化纤织物、塑料制品都具有一定的绝缘性,任何绝缘材料,其静电泄漏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绝缘体表面,另一条是绝缘体内部。前者与表面电阻有关,后者与体电阻有关。对于塑料制品和织物面料,静电大多数是从表面泄漏的,实验证实,类似的规律对绝缘体也适用。
[3], 阻燃的作用机理阻燃剂的作用机理是比较复杂的,但不外于是通过化学和物理途径达到切断燃烧循环的目的。阻燃多功能复合布塑料和化纤织物在燃烧中,随着碳链与氧的剧烈反应,一方面生成了有机挥发性可燃物,同时也生成了大量的非常活泼的氢氧自由基HO。自由基的连锁反应使火焰燃烧持续下去。氧化锑与含溴化合物的阻燃剂与过氧化物等自由基引发剂在热的作用下促进了溴自由基的产生,生成溴化锑,这是一种极易挥发的气体物质,不仅能迅速吸收排放出来的可燃物质,稀释可燃性物质的浓度,同时还可捕捉HO自由基,阻止燃烧,达到较好的阻燃面料效果。
推荐产品